
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壮阔史诗中,总有一些名字闪耀在永恒的星河。杨振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照亮了现代物理学天空的科学家。

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,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 103 岁。
杨振宁先生是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,他幼年时曾在厦门大学度过一年的时光,他说:“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。”
新式教育的开始
1928 年,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 受时任校长林文庆的邀请,到厦大算学系任教。就是在这时,杨振宁随父亲来到了厦大。
杨武之 1928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成为我国现代数论研究博士第一人。1928 年归国时,多所大学都想延揽杨武之任教,但 杨武之选择了最早发出聘书的厦门大学。

杨武之 1925 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
厦门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城市。杨振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到,厦门的生活,让他大开眼界,不但住上了漂亮的校舍,还第一次用上了电,第一次见到香蕉,第一次喝到牛奶,第一次吃到牛肉,也第一次用上抽水马桶。
他曾经说:“厦门一年的生活,在我的记忆中是很幸福的。厦门大学的校舍很漂亮。记得教授的住宅设备也很现代化,有抽水茅坑,对我是非常新鲜的。”
也是从厦大开始,杨振宁才 接受到了新式教育。杨振宁曾回忆道:
“在合肥,母亲曾叫我认识了大约三千个汉字,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《龙文鞭影》,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。在厦门,父亲用大球、小球讲解太阳、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;教了我英文字母 ’abcde’……;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数和鸡兔同笼的问题。”

童年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、母亲罗孟华的合影。1929 年摄于厦门。
除了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知识,杨振宁也从这个时候起进入到了现代意义上的小学读书。那个时候,厦门大学刚刚成立没有几年,教职工队伍还不太壮大,因此老师家的孩子并没有很多,他们都集中在一所小学念书,该校是 厦门大学附属演武小学的前身。
这所小学采用新的学制,一二年级为设计部,在上课时试行混合设计教学法,学习时间无固定时间表,不分科目,由教师指导儿童设计学习。课余还组织学生会、演说竞赛等活动,“俾学生所学,得适用于现代之社会焉”。
杨振宁曾写过这样一段话:“1928 年至 1929 年,我在厦大校园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,在演武小学前身的一个小型的教室里读书,读小学的一二年级,老师是一位汪先生。对那一年,我的印象非常深刻,到现在我还有极好的回忆。美丽的海,美丽的天,是我人生历程的一部分。”
在这里,杨振宁对国文和数学两门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他这两门课的成绩非常好,只有手工艺做得不大成功。有一回他用泥土做了一只鸡,拿回家里给父母看,他们说做得很好,问:“是一只藕吧?”
1996 年,杨振宁先生再回厦门,为演武小学的孩子们写下寄语,叮嘱大家“好好读书,创造美丽的未来”。
那个在海滨捡拾贝壳的孩童
得益于厦门大学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,闲暇时,杨振宁就会跟着父母来到海滨散步,亦或是乘船去到隔海相望的鼓浪屿游玩。

20 世纪 20 年代,童年杨振宁在鼓浪屿日光岩
杨振宁在鼓浪屿留下过一张照片,这张照片拍摄于日光岩。照片上的杨振宁稚嫩的脸庞显得十分可爱,但他紧蹙的眉头似乎显示了他内心的不悦。
30 多年以后的 1960 年,父母要到日内瓦与杨振宁团聚了,杨振宁的弟弟翻出了这张照片要他们带去,父亲连连摆着手说:“不要带!不要带!那天我骂了振宁一顿,他很不高兴。”

1995 年,杨振宁故地重游,再登日光岩
在厦大时,杨振宁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在海边捡贝壳了。那时,其他孩子们会在一起比拼谁捡的贝壳最多、最漂亮。杨振宁把口袋装满贝壳后,跑到父母面前展示给他们看。杨武之看到儿子捡的贝壳很精致,但多半是极小的,便投以赞许的目光。他说,那是杨振宁的观察力不同于常人的一个表现。
著名书法家熊秉明在杨振宁 70 岁生日的时候,送了一幅自己写的立轴给杨振宁。立轴上有一段文字:我们七岁时,你从厦门来到清华园,给我看海边拾来的蚌和螺;今年我们七十岁,你在另外的海滩拾得更奇异的蚌和螺。童话与预言,真实与象征,物理学和美。
1992 年,由杨振宁与丁肇中等人发起,30 多位杰出华人科学家、学者、企业家倡议的陈嘉庚国际学会在香港成立。在成立仪式上,杨振宁 回忆起一段“厦大往事”:“我没有机会见过陈嘉庚先生,不过我六、七岁时,父亲在厦门大学教了一年书,所以我曾在厦大住过。那时厦门大学的校长是林文庆先生,他是陈嘉庚先生的好朋友……我自己也是嘉庚先生兴学的受益人之一。”

1995 年,杨振宁在厦门大学敦聘仪式上发言
从厦园里走出的稚嫩孩童
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
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者
到三尺讲台上的大先生
他用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
取得了峙立如嵩、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
书写了功在世界、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
科学的星空,他已归航
谨以此文,悼念杨老!
[参考资料]
[1]杨振宁:《父亲和我》,《文汇报》1998 年 3 月 17 日。
[2]杨振宁:《读书教学四十年》,三联书店香港分店,1985 年。
[3]杨建邺:《杨振宁传(第二版)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6 年。
[4]叶中敏:《人情物理杨振宁》,译林出版社,2003 年。
[5]张宝利,王艳华:《杨振宁的故事》,时代文艺出版社,2003 年。
[6]苏建军:《杨振宁人生传奇》,凤凰出版社,2011 年。
[7]高策:《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——杨振宁》,陕西科学出版社,1999 年。
[8]《厦大与厦门的百年校地情缘——鹭江深且长 南强绽芳华》,厦大主页,2020 年。
